写作方法:高考作文备考指导之如何开头
-
+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议论文诸结构要素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开头
中心任务:鲜明、正面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了强调论点,可以让论点另起一行单独成段。段落上可以是一段,可以是两段,但字数应控制在一百字左右。
好的开头的标准:
第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
第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开头叙述抒情语言过长,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原封不动地引进原材料,这些都是开头不简洁。引进原材料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
高度概括;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可以了。不管引不引原材料,开头都要削去繁杂的叙述、抒情,凸显作文的论点。
第二部分:正文
中心任务:分析问题,使中心论点能够成立。字数600字左右。
分论点的要求:
1.要是一个明确的句子;
2.各分论点的角度或层次不同,不重复;
3.按照由浅入深或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
为了使分论点有说服力,必须要用到事例论证法,否则内容就是空洞的。
例证法的要求:
1.选例要典型,只有典型才有说服力。
2.选例要新鲜,事例过于陈旧也乏味。
3.转述事例时要简明,不必强求细节。
4.每个分论点至少需要一个事例。
5.转述事例后,需要分析,使材料与观点融为一体。如果缺乏分析,那就是堆砌材料。
6.段落上,每一个分论点可以是一段,也可是两段;字数上,每个分论点200字左右。
第三部分:结尾
从高考优秀作文看,这是一段集中的论述,语言要精要、恰当,字数100字左右。这一部分的作用:
1.对分论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进一步明确、深化中心论点。
3.联系当前现实和人生生命,体现文章针对性。
第三部分:结尾,字数50—100字。
有多种写法:
1.呼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点明题意,使文章观点更加清晰。
3.发出呼告,以求发人深省。
语言要铿锵有力,富有哲理内涵,宜多用排比、拟人、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
如何开头
先来欣赏一篇经典满分作文的开头: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高考作文题目“向外国游客介绍我眼中的中国”:《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作文开头推出两组“名词性三字短语+动态化场景描述”,上下句之间构成整齐的对偶关系,不仅节奏明快,而且形象鲜明。“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亲切热情的呼唤,水乳交融的化用,慷慨热情的邀约——铸成雅俗共赏之句:“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照应标题,紧扣话题,总领下文。
01方法指导
1.紧扣任务,表明看法
高考作文,要学会紧扣任务关键词,或诠释其内涵,或阐述其意义,或分析其原因,或根据试题设定的备选对象发表意见、看法,以此保证作文切合题意。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其任务关键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三位历史人物,我感触最深的是齐桓公。管仲,审时度势,智谋过人,是为辅君良才;鲍叔,胸怀天下,忠诚无私,是为一代名臣。而齐桓公却兼有管仲之雄才,鲍叔之胸襟,于诸侯割据中翻云覆雨,成就霸业。
(摘自《以柔蕴刚执正气,胸吞山河成霸业》)
开头紧扣“对哪个感触最深”的写作要求,选择齐桓公作为写作对象,通过眼界、智谋、胸襟、才能、人格、成就等方面的对比,肯定齐桓公的“最优”地位——在对象选择,特别是思维运用、看法表达上面略胜一筹。
2.概括材料,引述开头
新材料作文,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概括;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是任务的母体。因此,作文开头巧妙地引述材料,也是保证作文切合题意的好方法。
巧引材料有三种方法:
(1)摘引材料关键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2)精练概括材料核心内容,于核心处立意。
(3)从材料涉及的关键点切入,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给出三段材料,要求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以“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携为主题发表演讲。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尊敬的各位来宾、青年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中国青年学生代表来参加这次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家,直到今天,中国也在秉承着包容接纳,携手共进,共创未来的理念。这理念的箴言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文开头直接引入内涵相通的两则材料,结合“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情境和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要求,确立文章中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三者紧密融合,观点明确、立意深远,富有中国文化特色。
3.整齐有力,整句开头
采用对称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借鉴王勃《滕王阁序》骈文的写法,使开头的语言整齐有力且富有变化,底蕴饱满且节奏鲜明。例如: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纳百川成其大,集众力定乾坤”。
春秋风云,金铁交鸣,诸侯纷争,烽烟四起,唯独他成就了一代霸业;称雄天下,跃为霸首,广揽贤才,英名永传,唯独他抓住了历史的机缘。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故事,那么他的传奇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摘自《纳百川成其大,集众力定乾坤》)
开篇以两组八则四字短语构成对称句式,精确概括诸侯纷争背景之下齐桓公抓住历史机遇,广纳人才,成就霸业,称雄天下的业绩,然后,再以“那么他的传奇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反问,引发读者深思——语句整齐,语意简明。
4.彰显底蕴,名句开头
开头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语或诗人的丽词靓句作为全文的总领,使文章有一种神满气足的味道,一种理直气壮的劲头,一种厚实充盈的底蕴。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
(摘自《中国,不倒的“硬汉”》)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引用《老人与海》)硬汉是打不倒的——精神不倒,意志常存,这就是“硬汉精神”。富有哲思,充满无畏的力量,置于篇首,让文章神采焕发,富有底蕴。接下来,联系疫情背景,以“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诠释“中国面孔”,用意深远,富有时代气息。
5.比喻新颖,形象开头
开头采用新颖的比喻,用极富文采的语言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语言如珍珠美玉,文采靚丽,形象鲜明,让辛勤工作的评卷老师尽情享受精美比喻带来的美感。例:
我爱书,书像明灯,照亮我的童年;我爱书,书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我爱书,书像路标,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相信你们也喜爱书吧!你们应该都有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吧。拥有一套真正的阅读方式,才能让你更好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受益无穷。
(摘自《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推出三个比喻,分别用“明灯”“雨露”“路标”喻书,形象地表现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引发思考,设问开头
开头以富有力度的语言设疑:一是设问,一问一答;二是反问,寓答于问;三是设疑,留下悬念。这种开头能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引发阅读的兴趣。例:
一百年前,中国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百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诗篇。今天,中国青年又当如何呢?当代中国青年当传递五四火炬,挑起时代大梁,实现强国之梦!
(摘自《传递五四火炬,实现强国之梦》)
着眼五四运动、爱国精神下笔,以设问方式引出观点,点明当代中国青年责任,入题简洁,观点鲜明。
02实战演练
(一)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用实力眺望理想,用奋斗创造明天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也是最梦幻的季节。理想之于青年,犹如灯塔之于茫茫大海之上的航船,指引着我们破浪前行。汉代扬雄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可见“弓硬”“矢正”“的明”都做到了,方能一发必中。不过,在这里我更看重“弓硬”。没有过硬的实力,再远大的理想都只能是空想。
分析其优点:这个开头是不可多得的精彩开头。
1.首句扣住写作任务“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可谓一言中的。
2.接着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指出理想对青年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材料应用之义。
3.然后引用材料的关键句,并加以概括提炼,表现了很强的整合能力。
4.最精彩的在结尾,语气陡转,扣标题,提观点,总领全篇。
(二)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祥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
不坠可为鸿鹄志,且做有为青年人
1919年的觉醒年代里,我看见一个个在游行队伍中振臂高呼的青年;1921年的那艘红船上,我捧起一本宝贵的《共产党宣言》;1949年的訇然巨幕下,我听到留学人才归国时飞机的轰鸣;1978年的改革征程里,我踏上南方那条用双手与头脑开拓出的崭新的路。走过百年泥泞坎坷,方有今日晴空万里。旧时隆隆钟声于今日回响,耳畔传来厚重而清晰的祈愿:不坠可为鸿鹄志,且做有为青年人!
分析其优点:这个开头先用一组排比句,回顾中国近代以来发生的意义深远的大事,和材料中列举的事情遥相呼应,但不是简单的列举,而是暗含着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节点,可谓独具匠心。然后进行理论概括,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扣题严谨。
(三)2021年高考作文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拟写题目和开头:
难易相成,强弱相化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毛主席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铿锵文字在很早前,便阐释着一个观点:强与弱这一组对立面,实际上并不是固化的,并非强则恒强,弱则恒弱,强与弱是能够进行转化的。“人非生而知之”,强与弱也并不是天生存在的,“强”是可以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达成的。
修改提升:
不因强喜,不为弱悲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毛主席一百多年前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铿锵文字,很早以前便阐释了一个观点:强与弱看似对立,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非强则恒强,弱则恒弱,强与弱是能够进行转化的。所以“强”是可以凭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达成的。